索引號: | 11330600002577014T/2022-226369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發布機構: | 市政府辦公室(研究室、機關事務局) | 成文日期: | 2022-04-27 |
主題分類: |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發文字號: | 紹政發〔2022〕9號 |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單位:
2022年紹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部署落實。
做好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秉持“膽劍精神”,聚焦“五個率先”,加快建設高水平網絡大城市,全力打造新時代共同富裕地,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按照上述目標要求,各地各部門(單位)在今年的計劃安排和組織實施過程中,要扎實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聚焦創新驅動,增強產業網絡韌性
(一)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實施高水平建設創新型城市三年行動,推進迪蕩湖科技CBD、鏡湖科技城等科創平臺建設,建設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15家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7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800家。實施100項以上國家、省、市科技攻關項目,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0%,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件以上。全面落實科技型企業稅收優惠和財政支持政策,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長15%以上。設立紹興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120億元以上。
(二)加快建設人才高地。大力實施“名士之鄉”英才計劃、特支計劃等特色工程,深化招才引智“人才專列”“雙招雙引”工作機制,力爭“鯤鵬行動”計劃實現新突破,引進培育省級以上領軍人才250名、青年大學生12.5萬名以上、高技能人才3萬名以上,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48萬人。加快建設濱海新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籌建紹興市人才集團。推動“人才管家”“浙里工程師”等應用迭代擴面,高標準落實人才服務“十件實事”。
(三)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深入實施智能制造五年提升行動,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完成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900家。加快市區印染化工跨域集聚提升,打造現代紡織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爭創綠色化工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示范,重點培育三大“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高質量建設集成電路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建設國際生命健康產業城,前瞻布局氫能及燃料電池、超高清視頻等未來產業。開展新一輪“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盤活工業用地2萬畝,單位GDP能耗等完成省下達目標。深入實施制造業企業“長高長壯”行動,新增省“專精特新”企業200家、“小巨人”企業10家。深入實施“鳳凰行動計劃”,新增上市公司5家、股份公司100家。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國家級試點建設。
二、聚焦需求拉動,推動經濟穩進提質
(一)實施有效投資“十百千”工程。大力引進建鏈、補鏈、強鏈重大項目,新增百億元以上項目5個、10億元以上項目60個、億元以上項目500個。完善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投資“賽馬”機制、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重點項目“一清單一圖一指數”,打造100%覆蓋項目招引、審批、建設、服務和多跨治理全鏈條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確保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
(二)激發消費潛力活力。推進促進消費“十件實事”,組織實施5億元“消費券”活動,辦好越惠悅生活、金秋購物節等系列促消費活動,制定實施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支持政策。強化古城內重點開發街區商業謀劃布局,積極引入高端消費業態。大力發展夜間經濟,提升“紹興老字號印象館”“紹興老字號一條街”等本地品牌,推進“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農貿市場+15分鐘超市”便民生活圈建設。爭創省級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省級新型消費示范城市、省級物流創新發展試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三)放大開放體系疊加優勢。高標準建設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市場采購貿易、中國(浙江)自貿區聯動創新區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全面融入“一帶一路”,用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紅利,培育數字貿易、進口商品免稅店等新業態新模式,爭創國家級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加快浙江(新昌)境外并購產業合作園、中丹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培育本土民營跨國公司。辦好2022中國紹興國際友城大會、中日韓工商大會等活動,外貿出口占全國份額保持12.5‰,實到外資10億美元。
三、聚焦重大改革,加快展現共同富裕圖景
(一)打造惠民標志成果。加快出臺實施“擴中”“提低”紹興行動方案,保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GDP增速,家庭可支配收入(按三口之家計算)10—50萬元、20—60萬元群體比例穩步提升。出臺“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落實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統籌推進首批3個共同富裕省級試點,積極申報第二批省級試點,爭創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高標準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深化山海協作,持續推進“產業飛地”“消薄飛地”建設。
(二)提升數字賦能水平。加快“1612”體系架構迭代升級,持續優化一體化數字資源系統。迭代更新重點多跨場景應用“一本賬”,全面建成“掌上辦事之市”“掌上辦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綜合應用區、縣(市)貫通率達到100%,黨政機關核心業務事件組完成率達到80%,“浙里辦”日活躍用戶數達到15萬,“浙政釘”用戶日活躍率達到84%。推動數字社會空間落地由未來社區、未來鄉村向現代城市、美麗城鎮拓展,深化平安法治“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深化“越行證”電子證照應用國家試點。
(三)加快全要素精準直達。嚴格執行國家、省、市降本減負政策,力爭全年為市場主體降本減負230億元以上。迭代升級“1+9”政策體系,推進“越快兌3.0”建設。推進極簡審批許可、便利開辦登記、簡易注銷機制,迭代升級企業碼“紹興專區”建設。實現企業投資低風險小型項目全過程審批“最多15個工作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提升應急調峰能力。推進融資暢通工程,開展小微企業“增氧”“滴灌”工程。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提高國有企業質量與效益。
四、聚焦全域一體,打造內聚外聯節點城市
(一)深度推進融杭聯甬接滬。全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持續深化與長三角城市民生、文化、治理等領域的政策互鑒、成果共享。完善杭紹同城、甬紹聯動聯絡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加速打造杭紹臨空經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紹興片區、義甬舟嵊新臨港經濟發展區等平臺。積極打造杭紹甬“1小時通勤圈”,推進軌道交通二期建設規劃報批,加快建設金甬鐵路、杭紹甬智慧高速、杭州中環柯橋段等項目,加快形成內外暢通“兩橫兩縱兩聯結”總體布局。
(二)推動全市域協同發展。加快制定實施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塑造“一心兩翼多節點網絡化”空間布局。建成投運軌道交通1號線主線、越東路等6條智慧快速路,加快市區10分鐘上高速及30分鐘通勤圈建設。深入推動三區相向融合,推動柯諸板塊融合、嵊新組團協同,深化諸暨縣城新型城鎮化國家級試點。高品位推進“古城有機更新項目群”建設,打造世界級古城IP。加快鏡湖國際化品質新城建設,謀劃“三江匯”區塊整體有機更新,推進高鐵北站TOD綜合體、國際金融活力城等項目建設。完成43項亞運城市基礎設施提升行動項目,實施78個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籌集2.68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300臺。推進鏡嶺水庫、海塘安瀾和小型水庫系統治理等建設。
(三)建設高品質宜居城市。推進工業園區新一輪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涉氣產業集群整治,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29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0%以上。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深化“河湖長制”標準化管理和“五水共治”碧水行動,確??h控及以上斷面Ⅰ—Ⅲ類水比例100%,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地下水國考點位水質現狀監測和受污染耕地“源解析”,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全域建設“無廢城市”。深入開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出臺實施《紹興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創建長三角碳中和實驗室,加快發展光伏、氫能等清潔能源。
五、聚焦“三農”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非糧化”整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4.4萬畝、產量穩定在15.8億斤以上。強化重要民生農產品穩價保供,確保能繁母豬最低保有量在5.13萬頭以上。建成一批種質資源庫、國家級地方畜禽(水產)保種場。大力實施農業“雙強”行動,繼續實施品質農業“雙十大”項目,力爭完成年度投資10億元以上。
(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v深推進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試點,打造一批“閑置農房激活”2.0樣板。組建強村公司,發揮全市域“幫促共富”黨建聯盟作用,著力推進100個左右村集體經濟消薄建設項目,力爭全面消除年經營性收入40萬元以下薄弱村。實施農民收入萬元新增工程,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以上。健全“兩進兩回”長效機制,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1000名以上,新增農創客2000名。
(三)加快建設美麗鄉村。深化“五星3A”迭代升級,開展第二批43個“鄉村振興先行村”培育,推進28個省級未來鄉村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進“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創建,加快實現行政村5G網絡全覆蓋。深化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創建省級星級農村公廁200座以上。
六、聚焦守正創新,彰顯歷史人文優勢
(一)打造精神富有之城。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持續開展“行走鄉村·文化潤鄉”“紹興有戲”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新建城市書房16家、文化驛站9家、鄉村文化館40家,打造“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700個,居民綜合閱讀率達到91.9%。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推廣諸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先行試驗區建設經驗,加快打造“15分鐘文明實踐服務圈”,持續開展“做文明有禮紹興人”和“越文明越風尚”系列活動。
(二)守護傳統文化根脈。擦亮“歷史文化名城”和“東亞文化之都”金名片,啟動《紹興大典》編纂。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和紹興市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動計劃,提升名人故居保護級別8處,新增開放5處。推動越劇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辦好“兩節一典禮”、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年、馬寅初誕辰140周年、袁雪芬誕辰100周年、中國越劇藝術節等活動。
(三)加快文商旅深度融合。持續推動“一廊三帶”建設,全面實施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高標準推進871LOOP、浙東運河文化園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戲曲、書法、名人、非遺等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和產業化,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增長8.5%。支持成長期中小文化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高標準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地,實現旅游業總收入410億元、接待游客2900萬人次以上。高水平建設亞運城市,積極籌辦水陸國際“雙馬”等賽事,深化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創建。
七、聚焦普惠共享,織密民生保障網絡
(一)實現更充分就業。健全城鄉一體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2.5%。落實援企穩崗擴就業政策,開展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援助行動,延長普惠性失業保險穩崗、失業保險保障擴圍等政策,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調查失業率不高于5.5%。深化創業帶動就業,全年培育建設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大學生創業園)15家以上,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億元以上。
(二)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參保擴面提質,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積極推動外來務工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人群參保。堅持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低保標準不低于11280元/年。新增持證養老護理員689人,每萬老年人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提升至21人,預期壽命提升到82.9歲。制定生育三孩鼓勵政策,新增嬰幼兒托位4100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提升至3.3個。構建“大慈善”格局,加快全省首家地市級實體化運作慈善基地建設,強化對孤困兒童等特殊群體的關愛保護。
(三)推進社會事業均衡發展。新建(改建、擴建)公辦幼兒園13所,推進基礎教育共同體建設。鞏固擴大“雙減”成果,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較2021年下降1個百分點。推進普通高中多元發展,堅持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并舉,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升至68.1%,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全力支持紹興文理學院更名紹興大學,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建成市人民醫院鏡湖總院、市婦保院、市中醫院,每千人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3.69人、每千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6.4張。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成果,力爭國家衛生鄉鎮創建全覆蓋。實施重點人群疾病預防工程,扎實推進流感疫苗、新冠病毒疫苗加強針接種。加快構建市域一體化“10分鐘健身圈”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
八、聚焦本質安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一)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升級版。精心籌備“楓橋經驗”60周年紀念大會,深入開展“楓橋式”派出所等創建。打造社會風險全域治理先行市,健全“一中心、四平臺、一網格”體系。深化拓展楓橋警務模式,聚焦黨的二十大、亞運會等重大維穩安保,實現矛盾風險“先預防、早發現、快處置、零上行”。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強勢整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爭創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全國禁毒示范城市。全域推進雙擁模范城(縣、區)創建。扎實做好國家安全、國防動員、法治教育、人民防空、民族宗教等工作。
(二)嚴格防范各類風險。健全食品藥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成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完善動態清零精密智控“七大機制”,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持續推進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和各級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爭創國家航空救援試點。
(三)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完成第二輪安全生產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深化重點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強化?;肥褂闷髽I安全整治,實現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雙下降”。加強臺風暴雨、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防御能力,加快推進消防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迭代升級應急管理綜合指揮平臺,推進鄉鎮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附件:2022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目標
紹興市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9日
附件
2022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目標
指標類型 | 序號 | 指標名稱 | 2022年目標 | |
經濟發展 | 1 | 地區生產總值增速(GDP) | 7.5% | |
2 | 人均GDP增速 | 6.5% | ||
3 | 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速 | 6.5% | ||
4 |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 | 2.2% | ||
5 | 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 8.5% | ||
6 | 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增速 | 12%以上 | ||
7 | 服務業增加值增速 | 與GDP增速基本同步 | ||
8 |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 | 7.5%以上 | ||
9 |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 10% | ||
10 | 制造業投資增速 | 18% | ||
11 | 民間投資增速 | 8.5%左右 | ||
12 |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速 | 20% | ||
13 | 生態環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設施投資增速 | 15% | ||
14 | 交通投資增速 | 5% | ||
15 | 市縣長項目工程落地率 | 60%以上 | ||
16 |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 | 8% | ||
17 | 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人民幣)增速 | 10% | ||
科技創新 | 18 | 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3.0% | |
19 |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 ||
20 |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 55% | ||
21 |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 | 40% | ||
對外開放 | 22 | 外貿出口總額 | 全國份額保持12.5‰ | |
23 | 服務貿易進出口額 | 完成省下達目標 | ||
24 | 實際使用外資額 | 10億美元 | ||
文化發展 | 25 | 博物館數量 | 55家 | |
26 | 公共圖書館藏書量 | 798萬冊 | ||
生態環境 | 27 | 單位GDP能耗降低 | 完成省下達目標 | |
28 | 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29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 化學需氧量 | ||
氨氮 | ||||
揮發性有機物 | ||||
氮氧化物 | ||||
30 | 水環境質量 | 128個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斷面占比和功能區達標率均達到100% | ||
31 | PM2.5年均濃度 | 29微克/立方米以下 | ||
32 |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 90%以上 | ||
33 |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100% | ||
市域治理 | 34 | 依申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率 | 85%以上 | |
35 | 綜合行政執法事項占比 | 20% | ||
社會民生 | 36 | 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 | 3.3個 | |
37 | 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 | 6500人 | ||
38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 22萬人 | ||
39 | 新增大學生就業人數 | 12.5萬人 | ||
40 | 城鎮調查失業率 | 不高于5.5% | ||
41 |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 | 3%左右 | ||
4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不低于GDP增速 | ||
43 |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1.7以下 | ||
44 | 醫院數量 | 113家 | ||
45 | 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 370.5萬人 | ||
安全保障 | 46 | 不良貸款率 | 控制在合理區間 (1.2%左右) | |
47 | 億元GDP生產事故死亡率 | 低于0.008人/億元 | ||
48 |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 153萬噸 |